2017年4月10日上午,在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学术活动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昆教授作了题为“国家形象研究的溯源和前瞻”的学术报告,本院陈龙教授、张健教授、曾一果教授、杨新敏教授、易前良教授等老师以及30多位研究生积极参加。
陈龙院长为本次活动做了开场介绍。他列举了张昆教授在国家形象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希望在座的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能够抓住机会,认真聆听,多向张老师请教如何做好学术研究。
张昆教授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在世界舞台上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受到朝野之间极大的关注。接着,张昆教授从国家形象研究的古典传统、国家形象概念的界定、中西方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路径和国家形象研究的前瞻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他的观点。
张昆教授梳理了中西古代对于国家关系、国际形象方面的思想。在中国,孔子注重“德治”,用政治家之德和政府之德感化别国;孟子强调“仁者无敌”,以德服人,使其心悦诚服;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领导者“执政爱民”,而韩非子则赞成“奉法自强”,试图建立一个革新、法治、自强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以当时的200个城邦的治理体系为基础,提出要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形态;亚里士多德提倡“中庸”以及“多元和谐”,让国家顺其自然的发展就是最好的生存方式;马基雅维利亚则主张“君权至上”,一个强有力的君权可以克服国家内部的分裂、对外抵御外来侵略者。
张昆教授提出,传统意义上的“国”与“家”是分开的,表示不同的意思,但在近代以来,国家则是指“具有共同意识形态、制度、习俗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存在两种代表性的“国家”观:马克斯•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持续运转的强制性政治组织;卡尔•马克思认为国家是有阶级的组织,其实质是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的统治。在对“形象”的界定上,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但是对形象认识的核心是相同的,即“形象”是认识主体基于客观的认知结果。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有“实力偏向说”、“媒介偏向说”、“认知印象说”等三种类型界定,西方学界则多从政治、国际关系、广告等领域进行界定。概而言之,国家形象通常由两个维度构成:一是国家的客观存在,包括一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等因素,二是本国公众和他国公众对一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而这种认知评价会受到认知主体、认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就中西方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路径问题,张昆教授指出西方学术界不断将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国家形象研究中,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研究国家形象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从商学角度关注国家形象与商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传播学视域下国家形象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学界研究国家形象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国际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与传播学领域,分别为国家形象构建路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和国家形象的评估。张昆教授也直言虽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多,但因为目前官方媒体的宣传没有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宣传成效不大;部分学者也提出,国家形象并不是等于媒介中的形象,应该更多去关注公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识和判断;如果忽略本国公众和他国公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那么是无法准确评估国家形象的。
张昆教授就国家形象研究的前瞻提出四个建议: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思路;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统一,既需要深化实践方面的研究,更要注重理论上的探讨和创新;拓展研究视角,实现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强调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注重科学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参加活动的老师还分别就国家形象的定位、国家形象与国家记忆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建构与现实存在的矛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还有同学就新闻发言人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与张昆教授进行了交流。
最后,张健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感谢张昆教授给在座的老师、同学所提供的学术启发与引领。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学术报告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