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会

“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博弈”——凤凰传媒学院学术沙龙

时间:2017-04-23 浏览:915 设置

2017年4月21日下午2点,在凤凰传媒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陈霖教授和杨新敏教授围绕近期发生的两起热点网络公共事件,与同学们一起开展了题为“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博弈”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沙龙由凤凰传媒学院主办,凤凰传媒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活动由吴雪张美同学主持,凤凰传媒学院杜丹博士以及众多硕士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1.png

吴雪张美同学为本次活动作了开场介绍,她回顾了近期发生的“聊城辱母案”和“泸县学生坠亡案”两起网络公共事件,及其在媒体、官方、民间所引发的舆论博弈,希望两位教授的评析与解读能为同学们理解这两起公共事件,以及背后的舆论博弈现象带来启发。

2.png

陈霖教授首先发表了他对两起事件的看法。他认为要探讨舆论博弈,应当先从两起事件中的公共因素出发,关注各种言论扮演的角色,以及事件中的博弈主体。在陈霖教授看来,“聊城辱母案”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被认为“放大了某些细节”、“带有故事框架”,而法院判决书对事件的陈述似乎不够完整,可能是在“回避一些东西”,两者的对比很容易引发人们对司法不公问题的探讨。而事实上,他认为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责规范的不同,媒体与司法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应当存在差异。在事件的后续发展中,陈霖教授指出媒体普遍表现出了传统的新闻专业精神,坚持用事实说话,但此时来自民间的质疑声音,以及官方对事件的迅速介入,这两种力量反而值得我们关注。谈及“泸县学生坠亡案”时,陈霖教授提醒我们注意官民之间长期累积的对立情绪,以及官方之间的权力斗争,可能会假借“人民的名义”介入事件的舆论博弈,而媒体出于自身考虑则会选择“较有安全感”的议题进行报道。

3.png

之后,杨新敏教授也对讨论话题进行了补充。在他看来,我们对这两起事件的认识没有必要过于负面化,因为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舆论博弈本身是合理的,媒体、官方和民间通过舆论场开展对话,是就其利益进行沟通商谈的一种途径。杨新敏教授还谈到了两起事件中的“新闻反转”问题。他认为从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来看,一篇报道本身难以把事实讲清楚,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实现真理本身需要经历一个持续讨论的过程,因而新闻报道有时出现“反转”现象是正常的。

4.png

听完两位教授的分享,在场的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问题。一位同学对《南方周末》在“辱母案”报道中选择性地呈现事实与报道不平衡表示不解,在陈霖教授看来,这可能是媒体从自身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角度考虑,在有限时间内所做的现实选择。另一位同学提出官方应如何处理类似的舆情事件,陈霖教授结合两起事件中的官方表现,认为官方处理既需要时间,也要采取正确态度应对媒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应警惕事件中潜藏的谣言。还有同学谈到自己在阅读此类报道时,常会产生“痛心无力”的切身感受,对此,杨新敏教授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于思想”,虽然媒体报道不能在短时间内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但由此引发的讨论能引起人们形成共识,发展出新的社会力量。

5.png

最后,吴学张美同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在场同学对两位教授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两位教授也很高兴能与同学们一起愉快地畅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凤凰传媒学院学术沙龙活动圆满落幕。

返回 原图
/